设为首页
加入收藏

省纪委网站:【廉史今读】“苞苴无敢及其门”之鉴

总浏览量: 来源:安徽纪检监察网 发布日期:2022-06-29 09:35:47 关闭

“苞苴无敢及其门”出自《明史.范景文传》。原文是“范景文,字梦章,吴桥人。幼负器识,登万历四十一年进士,授东昌推官。以名节自励,苞苴无敢及其门。……”“苞苴”原指包裹鱼肉的蒲包,后转指赠送的礼物,再引申为贿赂。

明末清官范景文,万历四十一年进士,历任东昌府推官、吏部文选郎中、右佥都御史、南京右都御史、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。即使位高权重,但他始终能以名节自励,洁身自好,从不受人礼物,一生清廉。

据史书记载,范景文为官期间,对于亲朋好友登门相求,他一律谢绝说:“若是有利国利民的好事,我自会关照你们,若是自利肥私的小人之事,恕我不能从命。”为杜绝亲朋好友的请托,他每到一处任职,特意在衙门堂鼓边放置了一块牌子,上书“不受嘱,不受馈”六个大字,以明心志。从此,没有人敢对他和他的家人、下属行贿。老百姓尊称他为“二不公”、“二不尚书”。同僚为他撰写了一副对联“不受嘱,不受馈,心底无私可放手;勤为国,勤为民,衙前有鼓便知情”。

也正因为如此,历史上留下了“苞苴无敢及其门”之说,并在民间广为流传。范景文清正廉洁的思想和品德,值得我们当今党员干部学习借鉴。

其一:在常人看来,当官至握有实权之时,难免有人相托这样或那样的事。只要不是触原则的事,出于人情世故,承受的小嘱小馈则也无伤大雅。对此,范景文从前史和官场见闻中悟出了一个道理:为官贪者,都有一个从小到大、从轻到重、从不以为然到不能不然的过程,最终在误国殃民的同时,以致可能丢了身家生命。他认为,为官贪者,始于小嘱,端于小馈,见利忘危,渐成大害。这或许正是其书示“不受嘱,不受馈”的部分思想基础。

其二:范景文之所以书示“不受嘱,不受馈”,还在于他有着深厚的爱民为民的民本思想。他把百姓当成为官者的衣食父母,真正从内心里把为民办事作为为官者应尽的职责所在,而不是把权力当成用来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。这样一来,当官就不会心存私利,为民办事,天经地义。如此,哪还需什么嘱、什么馈?

最后,范景文更值得后世人所称道的是,他作为一个身处封建社会,尤其是身逢末世走向衰败的明王朝万历年间的官员,在官场和社会风气皆“举世皆浊”的环境中,他却能以名节自励,不但有府门书示,且更能在自己的官历中用行动履行自己的书示,实属难得。他立身以正、严以律己的做人为官之品德,即便是在今天看来,也不失其令人敬重之处。(来安县县直纪检监察工委书记 吕祥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