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加入收藏

清风丨信为国鼎

总浏览量: 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日期:2023-05-24 09:32:22 关闭

“君以鼎为国,信者亦臣之国。”据《国语》记载,齐国攻打鲁国,索要鲁君的珍宝岑鼎。鲁国国君舍不得岑鼎,打算用一个其他的鼎送去。齐国点名以诚信闻名的柳下惠,表示如果柳下惠说此鼎是岑鼎,就接收。鲁国国君找到柳下惠,柳下惠却不愿意撒谎,鲁君只好将岑鼎献给齐君。

“诚信者,天下之结也。”自古以来,讲诚实、守信用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说老实话、办老实事、做老实人,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正能量和人格魅力。“言而有信”“一言九鼎”“一诺千金”等名言警句,都表达了对诚信的重视;“尾生抱柱”“曾子杀彘”“宋濂抄书”等佳话不绝于史,广为流传。诚实守信始终是景行行止的道德品质,是安身立命的道德标尺。

“一言既出,驷马难追”。诚信,是一种品质,也是一种责任。据《后汉书》中记载,东汉官员郭伋任并州牧时,到任不久即巡行部属,走到西河郡美稷县,有数百儿童,各骑着竹马,已经等在道旁拜迎。郭伋不解地问:“儿曹何自远来?”对曰:“闻使君到,喜,故来奉迎。”郭伋辞让致谢。等到事情办完,孩子们又送到城外,问:“使君何日当还?”郭伋让随从计算好回来的行程并坦诚相告。由于办事顺利,郭伋比原定日期提早一天到达。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,就在野外亭中歇宿,等到第二天才进城。勤政爱民,讲信守诺的郭伋被人敬仰,后人写诗称赞,“安边治郡蔼仁风,竹马欢呼迎送中。恺悌真为民父母,怀恩何处不儿童。”

“以身涉世,莫要于信。此事非可袭取,一事失信,便无事不使人疑。”人若失信,不兑现自己的承诺,就会产生信任危机,难以在社会上立足。《左传》记载,春秋末期,鲁国大夫孟武伯经常说话不算数,鲁哀公很讨厌他。有一次,鲁哀公设宴招待群臣,孟武伯在宴席上故意问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郭重“何肥也”,挖苦郭重发胖的身材。鲁哀公知道他不怀好意,就反唇相讥,接过话茬代郭重回答:“是食言多矣,能无肥乎?”意思是说,经常吃掉自己说过的话,能不胖吗?表面说郭重,实则讽刺孟武伯说话不算数。“言不信者行不果。”孟武伯自取其辱,留下了“食言而肥”的警示,正所谓“不信之言,无诚之令,为上则败德,为下则危身。”

诚信是治国安邦的基石。子贡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,孔子将其概括为“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”。当子贡追问三者最后只留其一时,孔子留下的是“民信”。在孔子看来,“民无信不立”,要将建立民众对国家的信任看成非常重要的事,在关键时刻,诚信立世,必致人心所向,国家也会走向强盛。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讲述了秦孝公时变革者商鞅在国都南门立木树威的故事,“能徙者予五十金。有一人徙之,辄予五十金,以明不欺。”以此赢得信誉,赢得了百姓信任,从而为推行变法打下了基础。五十金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国家崇高的威信,变法很快全面推开,为秦国走向强盛奠定了“民信”基础。

“诚者,天之道也;思诚者,人之道也。”若想在天地间立得正,立得稳,立得久,就要将诚实守信铭于心,笃于行,时刻做到说话“言忠信”,办事“敬事而信”,待人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”。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,更加需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将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以此赢得人民的尊重和爱戴,使我们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。(乐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