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加入收藏

清风 | 常治未病之疾

总浏览量: 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日期:2021-12-08 17:15:37 关闭

       翻看媒体披露的被查处领导干部忏悔录,其中不乏这样的表述:刚开始要是有人警示一下、告诫一声,也不至于在腐败的泥淖中越陷越深,“小病”变成“大病”,直到无可救药。常言道:“禁微则易,救末者难。”问题刚刚露出端倪时容易防范禁止,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难以挽回了。

  关于抓早抓小、治病救人,“药王”孙思邈的《千金要方》有云:“消未起之患、治未病之疾,医之于无事之前。”意思是,在疾患未起时就消除它,在疾患未成重症时就治愈它,在疾患到来之前就加以预防。元代名医朱震亨也认为:“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,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,盖疾成而后药者,徒劳而已。是故已病而不治,所以为医家之法;未病而先治,所以明摄生之理。夫如是,则思患而预防之者,何患之有哉!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。”

  治病如此,教育管理干部也是同理。像忏悔录中的“警示一下、告诫一声”,指的就是党组织应该像良医那样“防微杜渐”“治未病之疾”。在平时,给党员干部勤打预防针、常敲警示钟,时不时扯扯袖子、提提领子、咬咬耳根子,使问题“未有形而除之”;一旦发现不良倾向,当及时“用药”“干预治疗”,将病症消灭在萌芽状态。

  预防“生病”,外力固然重要,但内因是关键,需要自身的觉悟。如果自身冥顽不化,就算有“医者”提醒,但听不进逆耳忠言、喝不下苦口良药,仍会“病入膏肓”。《史记·宋微子世家》记载,商纣王刚开始用象牙做成的筷子时,他的叔父箕子就推论道:用了象牙筷子,一定会搭配玉杯;用了玉杯,就会想要各地的珍奇宝物,奢侈的车马宫殿也会由此兴起,到那时就无法挽救了。箕子屡次进谏,可是纣王根本不听,还逼走微子、剖杀比干。结果真如箕子所料,纣王积重难返,被天下人唾弃。

  可见,“治未病之疾”的“良医”是自己,“处方”是自警自省。对落马领导干部而言,在谈及别人没有及早“警示一下、告诫一声”的同时,更应该反躬自问:在微利之诱、五色之惑面前,是否做到了“眼里识得破、肚里忍得过”;在受到歪风邪气侵扰时,是否守住了初心,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有没有发生偏差;当“身感微恙”、心烦气躁时,有没有主动给自己“体检”,查找病灶、对症下药,提高自身拒腐防变的“免疫力”。可悲的是,很多落马领导干部在“病入膏肓”后才想起诊治,在祸患及身时才饮泣反省。

  “明者见危于无形,智者见祸于未萌。”与其将来悔不当初,不如现在防微杜渐;与其事后痛心疾首,不如平时禁于未然。“治未病之疾”是弥祸于未形、消祸于未萌的警醒,是战战兢兢、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的谨慎。它治在平常时、防在细微处,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自觉和韧劲,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智慧和远见。党员干部唯有时刻防微杜渐,管住自己的口,不该吃的东西不吃;管住自己的腿,不该去的地方不去;管住自己的手,不该干的事情不干,方能“气不虚、病不侵”,行稳致远。(徐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