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加入收藏

汲取古诗词中的哲学智慧

总浏览量: 来源:中纪委网站 发布日期:2021-07-27 15:24:04 关闭

 中国古代诗词内容丰富、语言华丽、意境浪漫,有着很强的文学艺术表现力。众多古诗词能够流芳百世,传承千年,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古诗词的内容所表现出的思辨性和哲理性。因而,我们在欣赏众多古诗词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同时,还可以从中汲取古代先贤的哲学智慧,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。

  唯物辩证法认为,事物总是处在永恒的运动、变化和发展之中。对此,众多古诗词中均有描述。诗仙李白在《将进酒》一诗中,以“君不见,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开篇,比喻事物的前进发展汹涌澎湃和它一往无前的恢宏气势。杜甫在七言律诗《登高》中,以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的诗句,说明事物的发展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理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《菩萨蛮·书江西造口壁》中的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”这一千古名句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古人以大江大河奔流不息的自然现象作比喻,阐明历史车轮滚滚向前、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规律,可谓意境高远,形象生动,颇有眼光和气度。刘禹锡在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》诗中,以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的诗句,深刻说明人类社会螺旋式发展、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轨迹,以及“前途是光明的、道路是曲折的”的历史规律,内涵恢宏大气,令人回味无穷。

  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。我们同样可以从众多古诗词中感受这一意境。如盛唐时期诗人孟浩然的“人事有代谢,往来成古今”、中唐诗人刘禹锡的“芳林新叶催陈叶,流水前波让后波”、晚唐诗人李商隐的“桐花万里丹山路,雏凤清于老凤声”,以及宋代王安石的“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”等诸多诗句,都阐明了新陈代谢、除旧布新是事物发展的一条自然法则。宋代文人叶绍翁的名句“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”,以及白居易的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,更形象地说明了新生事物是禁锢不住、扼杀不了的,它势必要冲破一切阻力和束缚,不断发展、顽强成长。

  看问题的观点和角度往往是结论正确与否的关键,清人赵翼在《论诗绝句》中对此有非常形象的诗句:“矮人看戏何曾见,都是随人说短长。”处在别人高大的背影之下,身材矮小的人势必目光受限,结果只能是人云亦云,而无法对客观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认识。当年,王阳明在他的《蔽月山房》中“山近月远觉月小,便道此山大于月”的诗句,也是对因思想方法不对头而造成结论不正确的讽喻。

  对事物的认识不仅要全面,而且应当辩证,善于多个角度看问题,而不应陷入极端。苏轼在他的《浣溪沙·游蕲水清泉寺》诗词中写道:

  山下兰芽短浸溪,松间沙路净无泥,萧萧暮雨子规啼。

  谁道人生无再少?门前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鸡。

  苏轼从眼前的“溪水西流”悟出,溪水尚能西流,难道人生就不能再少?何必自伤白发,哀叹衰老呢?千百年来,这首充满辩证法的诗句给无数遭遇挫折、身处逆境的人以重新奋起、继续前行的勇气和信心。思路一变天地宽,如果认识问题片面绝对,思想僵化,必然会陷入“山重水复疑无路”的境地,而换个角度看问题,则会出现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新境界。

  能否清醒地对待外部环境,理智地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,无疑检验着人们的哲学智慧。在此,我们不妨诵读一下唐人杜荀鹤的《泾溪》:

  泾溪石险人兢慎,终岁不闻倾覆人。

  却是平流无石处,时时闻说有沉沦。

  小诗行文曲折,析理透彻。短短四行,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精妙的生命辩证。诗人运用以理入诗的方法,将对于哲理的议论与整首诗的艺术形象和谐地融为一体,所阐明的道理显而易见,即一个人身处险境、困境之时,比较清醒谨慎,而处于平静安逸之时,往往容易麻痹大意,掉以轻心,以致舟覆人亡,悔恨晚矣。

  唯物辩证法还认为,事物发展的过程自始至终是矛盾运动的过程。旧的矛盾解决了,新的矛盾又将产生。对于这一思想,南宋诗人杨万里用朴素形象的诗句作了诠释,其《过松源晨炊漆公店》一诗便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:

  莫言下岭便无难,赚得行人错喜欢。

  正入万山圈子里,一山放出一山拦。

  此诗为作者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的外出纪行之作。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,用山区行路寄寓深刻哲理,以此告诉人们:人生在世就是要不断与各种困难作斗争,无论顺境还是逆境,都应保持最好的进取状态,而不能懈怠松劲。

  抓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体现,也是领导工作的基本要领。这一思想在古诗词中也早有体现。杜甫在《前出塞》中“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”的诗句颇具韵味,饶有理趣。两个“先”字开人胸臆,说明做任何事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,而是要分清轻重缓急,抓住关键环节,解决主要矛盾,以此促进工作全面推进。

  办任何事情不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,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。朱熹在《观书有感(其二)》诗中揭示了这一思想:

  昨夜江边春水生,艨艟巨舰一毛轻。

  向来枉费推移力,此日中流自在行。

  诗词的原意是:昨天晚上,江河的春水涨起来了,偌大的战船漂浮在水面,犹如一片羽毛那样轻盈。往日水少时,很多人花费很大的气力也不曾挪动巨舰一尺一寸,现在大船可以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之中了。这也是一首借事说理的诗,强调了在条件不具备时行事的盲目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水到渠成,揭示了办任何事情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成功的道理。

  古诗词中包含哲学思想的作品还可列举许多,如刘希夷《代悲白头翁》中脍炙人口的“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”,体现的是事物变与不变的规律;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(《小雅·鹤鸣》)强调了学习与借鉴的重要意义;虞世南《蝉》中“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”,隐含了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关系;邵雍《安乐窝中吟》中“美酒饮教微醉后,好花看到半开时”,蕴含了凡事有度、过犹不及的道理;苏轼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中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”告诉我们,面对人生的不如意,应当保持一种洒脱、旷达的襟怀。(王争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