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加入收藏

食中见修为

总浏览量: 来源: 发布日期:2019-06-21 10:32:28 关闭

  清代诗人袁枚堪称美食家,在《随园食单·戒单》中,他一口气列出饮食的十四个恶俗,其中六个专讲请客吃饭,有趣,有益,有味。

  一是戒耳餐。“耳餐者,务名之谓也。贪贵物之名,夸敬客之意,是以耳餐,非口餐也。”袁枚认为这吃的不是菜,而是名。某太守请客,用如缸大的碗盛白煮的燕窝四两,这样宴请宾客,无非是说自己好客、有钱。所以袁枚调侃说:“我辈来吃燕窝,非来贩燕窝也……若徒夸体面,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,则价值万金矣。”

  二是戒目食。“目食者,贪多之谓也。今人慕‘食前方丈’之名,多盘叠碗,是以目食,非口食也。”食前方丈是指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都摆满了食物,但数量再多,口腹既无法承受,内心也难以安宁,所以孟子说:“食前方丈,侍妾数百人,我得志弗为也。”袁枚认为,菜不在多而在精,否则愈多愈坏。他参加过一个有钱人的宴席,“上菜三撤席,点心十六道,共算食品将至四十余种”,主人欣欣得意,而客人如他者回家后却“煮粥充饥”,其原因,“熏蒸腥秽,目亦无可悦也。”

  三是戒暴殄。“暴者不恤人功,殄者不惜物力。”袁枚批评富贵之家烹甲鱼专取其裙,蒸鲥鱼专取其肚,腌咸鸭蛋专取其黄。相传明代首辅张居正独好“鸡舌羹”,鸡舌不难求,一碗汤却要用数十只鸡,弃鸡之骨堆如小山。袁枚尤为痛恨“烈炭以炙活鹅之掌、刺刀以取生鸡之肝”的做法,以极其残忍之手段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,表面上费的是自己的钱财,其实恣肆的是自己骄横的心,这早已远离君子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体仁爱物思想。

  四是戒纵酒。“惟酒是务,焉知其余,而治味之道扫地矣。”美味需要细心体味。不论酒量大小,三杯白酒下肚,肠胃即便不颠来倒去,口舌也早为酒精麻醉,再好的味道也难以辨别、感受、回味,不胜酒力的,既伤身体,又丢面子,美味反成为累赘。袁枚认为酗酒则“啖佳菜如啖木屑”,那就辜负了佳肴美味。

  五是戒强让。“听从客便,方是道理,何必勉强让之?”袁枚主张进食随意,因为“精肥整碎,各有所好”。如果主人强逼客人进食,已属不礼貌;主人再“以箸夹取,堆置客前,污盘没碗”,就有怠慢客人之嫌,更令人生厌;对那些“以箸取菜,硬入人口”的,袁枚直呼“殊为可恶”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这与其主张诗写性灵极其相似,表现自己,抒发自己,才是真情意。

  六是戒落套。当时官宴名目繁多,“名号有十六碟、八簋、四点心之称,有满汉席之称,有八小吃之称,有十大菜之称”,礼节也很多,椅披桌裙,插屏香案,三揖百拜,可谓摆足了架子。袁枚喜欢富有温情、随意自如的家宴,不讲究格式,没有那么多的名头和讲究。如写诗,五言八韵之试帖,也就是应试时所作的命题诗,格式固定,要押规定的韵,这类诗,即使名家之作,也多落入俗套。

  袁枚的这六戒——务实、求精、惜材、少酒、适意,并注重环境氛围,归纳起来,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就是“圣人善调停,君子素其味”。素其味不是指吃素,而是在寻常的菜中吃出不同的滋味,让自己的味蕾更能尝到真实,自己的心情更自在,自己的感受更质朴,这不仅解决了饥饿,也有利于身体健康。

  无独有偶,几乎同时代的美食家——李渔,在《闲情偶寄》一书中也提出肉不如蔬、食不多味、保存真味、美在清淡、切忌油腻、兼食补充、注意情绪心境等观点。苏东坡也说:“东坡居士自今以往,早晚饮食,不过一爵一肉,有尊客盛馔则三之,可损不可增。有招我者,预以此告之。主人不从而过是,乃止。一曰安分以养福,二曰宽胃以养气,三曰省费以养财”,不仅在家节制饮食,请别人吃饭,别人请吃饭,都不准超过三个荤菜,否则不去,律己之严,由此可见。这样的“三养”,不仅养的是身体,更是生活、人生。

  人一天也离不开吃。吃的地位,似乎怎么强调也不为过。吃什么?怎么吃?从饮食中,可以展示我们的涵养修为,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。饮食之要,不可不慎。(赵建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