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
加入收藏

用尽为民为国心——张养浩的故事

总浏览量: 来源: 发布日期:2019-06-03 16:34:35 关闭

  张养浩(1270年—1329年),字希孟,自号“齐东野人”,晚号“云庄老人”,籍贯山东济南。张养浩自幼以拾金不昧、勤奋读书而闻名乡里,先后被荐举为学正、礼部令史、御史台掾属,授堂邑县尹。元武宗至大年间,拜监察御史,因直言劝谏忤逆丞相被罢。元仁宗时,任中书省右司都事,累迁礼部尚书。英宗即位,改中书参议,未几辞归养亲,所居“云庄”。元文宗天历二年(1329年)四月,关中大旱,张养浩复仕,为陕西行台中丞,七月因操劳过度逝世,年六十,赠摅诚宣惠功臣、荣禄大夫、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、柱国,追封滨国公,谥文忠。

  兢兢业业的官员

  在正史的记载中,张养浩是一位兢兢业业、爱国爱民的出色官员。

  作为一名御史台官员,张养浩直言善谏。他曾大胆指责大臣代祀南郊一事,反对省臣(中书省臣)举荐台臣(御史台臣)人选、妄图削弱台谏功能一事,作“万言疏”直言朝政十大弊端,桩桩件件皆违背丞相之意,以至被陷害罢官,不得不更名改姓,远离朝堂。

  作为一名地方官员,张养浩勤政爱民,鞠躬尽瘁。任堂邑县尹期间,他释放因偷盗祭祀食物而被捕者,以“为饥寒所迫”为由,给这些盗贼洗心革面的机会,众盗感泣,相互告诫:“不可辜负张公。”他还将当地作伥已久的暴民绳之以法,大快人心。在他卸任十年之后,当地百姓依旧感念其德政,为之立碑纪念。文宗天历二年,关中大旱,年迈的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,散家财救济灾民。在任期间,赈饥者、葬逝者。到官四月,未曾归家,白天出外赈济灾民,晚上住在公署,多次伏地求雨,“泣拜不能起”,终因操劳过度而殉职。

  从基层吏员做起的张养浩对民情有着深刻切实的体会,对当时各种制度的利弊长短也有着自己的观察,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为官思想。他将这些思想汇总起来,编著成书,这就是著名的《三事忠告》。

  《三事忠告》也称为《为政忠告》,包括《牧民忠告》二卷、《风宪忠告》一卷和《庙堂忠告》一卷。三本书写成的具体时间不明,但应该不是张养浩同时所著。《牧民忠告》一书的写作对象是地方官,全面论述了牧民官日常工作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,而不仅仅局限在朝廷考核的“户口增”“田野辟”“词讼简”“盗贼息”“赋役均”等五事。《风宪忠告》一书的写作对象是御史台等监察官员,分别从台官自律、整顿亲信、台谏合一、注重询访和明慎用刑的监察原则做出了论述,认为台官要做到忠于职守就要将个人置之度外。《庙堂忠告》一书的写作对象是“居庙堂之高”的显官们,分别从修身全节、识贤用贤、重民保民、远虑应变和为相之道五个方面展开论述。这三本书全面展现了张养浩的为官思想,再加上详细的做法指导,后世推崇备至,而对于今天我们做好相关的工作也有思考与借鉴意义。

  才华横溢的文学家

  张养浩不仅是一位忠于职守的官员,也是一位文学家。张养浩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。文采灼灼的他曾写下诗、赋、文、乐府共九百余首,总为四十卷,收于《归田类稿》中。在众多文学体裁中,张养浩的散曲造诣格外突出,一方面他将诗词引入散曲,促进了元代散曲的雅化进程;另一方面他拓展了散曲的主题,不再把散曲当作休闲娱乐的工具,而是将其作为揭露官场黑暗与民间疾苦的媒介。可以说,张养浩在散曲上的文学旨趣与诗圣杜甫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
  张养浩的散曲作品有27种、共126首,均收录在合集《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》中,多是归隐后寄傲林泉时所作。

  从主题上看,张养浩的散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。

  一是对腐败官场的鄙夷。如《〔中吕〕朱履曲(其一)》:

  那的是为官荣贵,止不过多吃些筵席,更不呵安插些旧相知,家庭中添些盖作,囊箧里攒些东西,教好人每看做甚的?

  在久经官场的张养浩看来,“为官荣贵”仅仅表现在物质的丰足、人情的便宜,但这些所谓的“名利”是为“好人们”所不齿的。

  又如《〔双调〕沽美酒兼太平令》:

  在官时只说闲,得闲也又思官,直到教人做样看,从前的试观,那一个不遇灾难。楚大夫行吟泽畔,伍将军血污衣冠,乌江岸消磨了好汉,咸阳市干休了丞相,这几个百般,要安,不安,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。

  透过此曲,我们不难看出张养浩为官的矛盾心态,一方面希望建功立业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另一方面又感叹官场生态的诡谲,甚至还担忧一着不慎输了身家性命,楚大夫屈原,伍将军伍子胥,乌江岸的好汉项羽,咸阳市的丞相李斯,这几人的事迹实在让人唏嘘不已。作者仿佛看透了官场间名利的角逐,毅然拂袖而去,逍遥于山野。这种对名利的摒弃在作者其他散曲中亦有体现,如《〔双调〕胡十八(其一)》:

  人笑余,类狂夫,我道渠,似囚拘,为些儿名利损了身躯。不是他乐处,好教我叹吁。唤蛾眉酒再斟,把春光且邀住。

  在此曲中,张养浩将腐败的官场比喻为囚牢,对沉醉其中只知追名逐利的人们进行了嘲讽,并表示无论他人如何看待,自己都更愿意把酒问春光,而不是梦葬名利场。透过此曲,张养浩的洒脱气质可见一斑。

  二是对田园生活的沉醉。

  张养浩辞官之后,归隐田园,怡然自乐,这种心情在他的散曲中多有体现。面对湖光山色,张养浩常常诗兴大发,歌咏花木池湖,赞叹佳节四季。他曾作过多组描写四季的散曲,充分体现了乡村景趣,现摘选《〔中吕〕朝天曲·咏四景》中的两首与读者们分享:

  远村,近村,烟霭都遮尽,阴阴林树晓未分,时听黄鹂韵。竹杖芒鞋,行穿花径,约渔樵共赏春。日新,又新,是老子山林兴。(春景)

  此花,甚佳,淡秋色东篱下,人间凡卉不似他,倒傲得风霜怕。玉蕊珑葱,琼枝低压,雪香春何足夸。羡煞,爱煞,端的是觑一觑千金价。(秋景)

  醉心山水的张养浩,用笔描绘天地美景、歌颂生灵造化,看似远遁江湖、忘记了庙堂,却又常在作品中将二者对比,以此自警。在隐居时光里,他到底还是记挂着些什么。

  三是为民生疾苦而哀鸣。

  张养浩到底还记挂着苍生黎民。虽然为民生疾苦而哀鸣的曲作,在数量上并不多,却字字深情,使人动容,其中一些成为流传后世的名篇。文宗天历二年,关中大旱,他出任陕西行台中丞,散尽家财紧急救灾。期间,年迈的张养浩目睹了太多的家破人亡,城池内外满目疮痍。在他的众多曲作中,有一首《〔南吕〕一枝花·咏喜雨》,将官员祈雨不得的焦灼不安与久旱逢霖的欣喜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,或许就是当时所作:

  用尽我为民为国心,祈下些值玉值金雨。数年空盼望,一旦遂沾濡,唤省焦枯。喜万象春如故,恨流民尚在途。留不住都弃业抛家,当不的也离乡背土。

  恨不的把野草翻腾做菽粟,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,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,我也不枉了受天禄。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,只落的雪满头颅。

  青天多谢相扶助,赤子从今罢叹吁。只愿的三日霖霪不停住,便下当街上似五湖,都淹了九衢,犹自洗不尽从前受过的苦。

  在此之前,张养浩的曲作大多在讥讽官场阴暗、赞美田园野趣,仿佛在提醒自己:官场腐败,名利害人,唯有湖光山色不可辜负。但关中大旱,他不顾年迈体弱,毅然奔赴前线,扛起救灾大任。此时的张养浩难道忘记官场的艰险了吗?难道再次俯身名利了吗?当然不,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关中无数忍饥挨饿、朝不保夕的百姓们。站在焦枯的土地上,张养浩恨不得将野草变成食物,将沙粒变成金珠,恨不得将自己满腔救国救民之心换成大雨,洗刷黎民百姓所受之苦。幸甚至哉!大雨滂沱而至,百姓再次看到了希望,家国再次恢复了平静。何其悲也!操劳过度的张养浩再也无法怡然于江湖,与世长辞。

  据《元史》记载,张养浩逝后,“关中之人,哀之如失父母”。这样一位才华横溢、卓尔不群的文人,不受名利蒙蔽,纵情山水,留下诗文曲作无数,已然使人敬佩;而他心系天下,无论身处庙堂、还是远在江湖,都秉持一颗“为民为国心”,谨记“不枉受天禄”,最终以身殉职,更令人肃然起敬。张养浩以文人与官员的双重身份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值得后人永远铭记。(杨蕊)